黑龙江在线,黑龙江新闻门户网

热门关键词: 

民生优先 31件惠民实事全部兑现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0-01-04
摘要:

  民之所望,施政所向。2019年,平房区委、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,围绕就业创业、教育医疗、住房保障、交通优化、生态环境、公共安全、社保服务等十个方面,推出31项实事组成的惠民清单。

  “去年全年,平房区本级投入民生资金达5.8亿元,占财政总支出的46.4%。其中,31项惠民实事合计支出1.45亿元,年初确定的惠民任务全部如期圆满完成。”平房区副区长于振说,平房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“民生答卷”,彰显了“民生优先”的施政理念,给哈尔滨新区平房片区的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 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

  开展人才引进工程

  平房区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,全年安置就业1.5万人次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.52%,连续16年保持全市最低;实施“互联网+就业服务”,搭建“哈尔滨市平房区就业信息平台”,与“哈尔滨市就业地图”端口实现数据链接,累计发布招工信息1.1万条;推动大众就业创业,为就业困难群体、下岗失业人员、退役军人提供精准服务,举办各类招聘会27场,提供就业岗位1.4万个,签订就业意向协议9900余人,发放创业贷款474万元;积极对接全区大项目企业,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,组织310余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100个,签订就业意向协议1000余份,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岗位。

  打造市区共建试点

  加快补齐教育短板

  为将24中学建设为一流名校,平房区投入214万元改善24中学办学条件,同时谋划投资2.5亿元建设24中新校区,并全力推进24中与哈9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,打造首家市区共建试点学校,推动24中教学质量不断攀升,24中去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比2018年增加14人,一表进线率提高9.1%;去年平房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,总投资5787.2万元的南城第一小学(含冰球馆)新建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,投资7180.68万元完成第85中学新建工程、18职抗震加固工程,为优化育人环境、提升育人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建立远程医疗平台

  推进医疗卫生改革

  通过推进区人民医院与哈医大二院、省中医大二院哈南分院的“医联体”建设,平房区医院的门诊患者量达到7.78万人次,医院服务满意率达98%,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;筹资30万元建设“分级诊疗云平台”,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远程门诊协作,率先推出智慧医疗实时门诊,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,让百姓足不出区就能享受到国内顶级医学专家诊疗服务;投资5009.7万元建设的7000余平方米的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2400余平方米的建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期竣工,将在疾病预防、妇幼保健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为居民带来更大便利。

 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

  推进智慧小区建设

  通过实施老旧小区、物业弃管小区维护工程,解决三合小区、国土局家属楼等小区的屋面漏雨等难题,对百利、建文等6个小区实施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,解决4688户居民吃水难题;推进历史遗留项目不动产登记办理,全区58个历史遗留项目全部完成会签认定并启动办证,发放不动产权证2.6万余户,切实维护不动产权人的合法权益;扩大智慧小区覆盖面,对中天富城、和苑一二期两个小区实施智慧小区建设,使全区13个小区达到集人脸识别、智慧门禁、车辆识别、高清视频于一体的智慧小区标准,初步实现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融合,为居民创造安全、便捷、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
  开展智慧交通试点

 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

  坚持“交通先行”的发展理念,投资2.3亿元打通向东街地道桥,破解30多年制约百姓出行的火车道口拥堵难题;投资2600万元实施学城大道、哈南第六大道、哈南十七路节点打通工程,使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;建成全长11公里的松花路智慧交通试点项目,平均车速可提高60%,平均行程时间节约30%以上,实现双向不停车;开展公社大街周边区域交通综合整治,施划免费停车泊位86个,安装交通标志58块,专项打击违停禁行等违法行为350件,道路交通秩序有效净化。

  整治污水大气污染

 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

  平房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,全力开展水污染防治、黑臭水体整治工作,持续推进马家沟曙光村、黎明村支流综合治理工作,清理河道1公里,拆除沿河旱厕17处,查处非法排污小作坊、黑加工点4个,推动实施工业园A区截污管线建设,有效控制污染源,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;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,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22台,治理“散乱污”违法企业46家,实现全域禁止秸秆露天焚烧零火点,空气质量有效改善;通过实施绿化绿植建设项目,投入900万元,种植丁香2.2万株,打造街角丁香游园8个,为市民休闲健身增添绿色空间,同时投入5700万元,还林41公顷,使城市绿肺功能全面增强;开展违建和外挂线专项整治行动,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963处、16.3万平方米,复耕地1处、1783.4平方米,对142栋楼、665个单元实施外挂线整治,为建设“美丽城区”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
 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

  畅通民生诉求渠道

  为不断完善民生诉求服务平台,畅通民生诉求渠道,平房区收集了包含8个生命类、13个专项类的5104个百姓常见问题,全部纳入知识数据基本库供百姓查询应用,并为9街33个社区275个网格配备定位手机卡,受理热线交办单7684件,办结率98%,及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;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,探索建立“警司联调”、“人民调解+仲裁调解”及“诉调对接”工作机制,从源头防范化解社会风险,新建个人调解工作室18个、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室5个、驻法院调解工作室1个,全年共调解各类纠纷410件,有效推进社会矛盾化解;创新劳动关系调解机制,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裁一体化平台暨“黑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第一调解室”,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1808件,涉案金额4073万元,畅通了劳动权益保障渠道,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。

 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

  推进体育强区建设

  以“四大文旅活动”为依托,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等15项283场文化旅游惠民活动,参与人数达3.5万人次,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,生活质量不断提高;扎实推进体育强区建设,以“三大冰雪优势项目”“十大精品赛事”为依托,持续发力打造品牌赛事,承办和举办亚洲首场国际冰盘公开赛、中国中东欧国家大学生冰雪嘉年华冰壶比赛等17类、46项、6000余场国际国内赛事活动;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,依托哈尔滨市奥禹冰壶运动中心,建成1所体校冰壶运动分校,新华小学冰球馆授权挂牌中国冰球协会教练员、裁判员培训基地;实行“菜单式”“订单式”服务,投资287.3 万元为11个社区配发乐器、音响、电脑、图书,为20个社区配发健身路径器材634件。

 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

  提升平房平安指数

  为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,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平房区创建全市首支“红袖标志愿警”队伍,志愿服务参与者共计2100余人,全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0.6%,路面“两抢”案件零发案;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,完成全区安全执法预警平台和电器火灾事故预警平台建设,77家企业已接入双预警平台,发布失电漏电、氨气泄漏实时预警信息105条,有效避免企业财产损失;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持续开展15项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,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;实施“一行动两工程”保障食品安全,实施净网行动,对入网餐饮单位全覆盖检查,发放外卖食品封签10万份,下线整改率达50%,全力保障外卖食品安全,实施阳光食堂工程建设,投资10万元在全区9所中小学校全覆盖建设“阳光食堂”,惠及学生6400余名,推进“明厨亮灶”工程,引导规范达标餐饮服务单位26家,全力守护百姓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
  坚守民生保障底线

  重点实施社会救助

  为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关爱和温暖,平房区坚决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,开展“阳光救助行动”,为1241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659.88万元,为低收入困难家庭、特困人员发放补贴46万元;实施大病医疗救助、临时救助841人次,发放救助金155.63万元;为2364人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补贴246.64万元,切实提高社会弱势群体、特殊人群的生活水平。加快构建社会养老发展新格局,投入150万元,引入两家社会资本运营养老服务机构,在3个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驿站、两个社区建设老年人照护中心,全区养老床位突破210张,发放养老机构财政补贴33.36万元,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居。完善康复托养体系建设,投入35万元,建成二级康复服务站、三级社区康复托养助残服务站,引进民营机构,成立社区助残服务联盟,为224名残疾人签约“家庭医生”,为112名残疾人建立康复档案,提供服务3650人次;投入24.75万元,为421名成年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,助残环境不断优化。

  解决三合小区、国土局家属楼等小区的屋面漏雨等难题,对百利、建文等6个小区实施二次供水设施维修改造,解决4688户居民吃水难题;推进历史遗留项目不动产登记办理,全区58个历史遗留项目全部完成会签认定并启动办证,发放不动产权证2.6万余户,切实维护不动产权人的合法权益;扩大智慧小区覆盖面,对中天富城、和苑一二期两个小区实施智慧小区建设,使全区13个小区达到集人脸识别、智慧门禁、车辆识别、高清视频于一体的智慧小区标准,初步实现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融合,为居民创造安全、便捷、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
  开展智慧交通试点

 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

  坚持“交通先行”的发展理念,投资2.3亿元打通向东街地道桥,破解30多年制约百姓出行的火车道口拥堵难题;投资2600万元实施学城大道、哈南第六大道、哈南十七路节点打通工程,使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;建成全长11公里的松花路智慧交通试点项目,平均车速可提高60%,平均行程时间节约30%以上,实现双向不停车;开展公社大街周边区域交通综合整治,施划免费停车泊位86个,安装交通标志58块,专项打击违停禁行等违法行为350件,道路交通秩序有效净化。

  整治污水大气污染

 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

  平房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,全力开展水污染防治、黑臭水体整治工作,持续推进马家沟曙光村、黎明村支流综合治理工作,清理河道1公里,拆除沿河旱厕17处,查处非法排污小作坊、黑加工点4个,推动实施工业园A区截污管线建设,有效控制污染源,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;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,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22台,治理“散乱污”违法企业46家,实现全域禁止秸秆露天焚烧零火点,空气质量有效改善;通过实施绿化绿植建设项目,投入900万元,种植丁香2.2万株,打造街角丁香游园8个,为市民休闲健身增添绿色空间,同时投入5700万元,还林41公顷,使城市绿肺功能全面增强;开展违建和外挂线专项整治行动,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963处、16.3万平方米,复耕地1处、1783.4平方米,对142栋楼、665个单元实施外挂线整治,为建设“美丽城区”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
 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

  畅通民生诉求渠道

  为不断完善民生诉求服务平台,畅通民生诉求渠道,平房区收集了包含8个生命类、13个专项类的5104个百姓常见问题,全部纳入知识数据基本库供百姓查询应用,并为9街33个社区275个网格配备定位手机卡,受理热线交办单7684件,办结率98%,及时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;推进个人调解工作室建设,探索建立“警司联调”“人民调解+仲裁调解”及“诉调对接”工作机制,从源头防范化解社会风险,新建个人调解工作室18个、公安派出所调解工作室5个、驻法院调解工作室1个,全年共调解各类纠纷410件,有效推进社会矛盾化解;创新劳动关系调解机制,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裁一体化平台暨“黑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第一调解室”,受理各类劳动仲裁案件1808件,涉案金额4073 万元,畅通了劳动权益保障渠道,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。

 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

  推进体育强区建设

  以“四大文旅活动”为依托,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等15项283场文化旅游惠民活动,参与人数达3.5万人次,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,生活质量不断提高;扎实推进体育强区建设,以“三大冰雪优势项目”“十大精品赛事”为依托,持续发力打造品牌赛事,承办和举办亚洲首场国际冰盘公开赛、中国中东欧国家大学生冰雪嘉年华冰壶比赛等17类、46项、6000余场国际国内赛事活动;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,依托哈尔滨市奥禹冰壶运动中心,建成1所体校冰壶运动分校,新华小学冰球馆授权挂牌中国冰球协会教练员、裁判员培训基地;实行“菜单式”“订单式”服务,投资287.3 万元为11个社区配发乐器、音响、电脑、图书,为20个社区配发健身路径器材634件。

 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

  提升平房平安指

  为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,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,平房区创建全市首支“红袖标志愿警”队伍,志愿服务参与者共计2100余人,全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0.6%,路面“两抢”案件零发案;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,完成全区安全执法预警平台和电器火灾事故预警平台建设,77家企业已接入双预警平台,发布失电漏电、氨气泄漏实时预警信息105条,有效避免企业财产损失;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持续开展15项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,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;实施“一行动两工程”保障食品安全,实施净网行动,对入网餐饮单位全覆盖检查,发放外卖食品封签10万份,下线整改率达50%,全力保障外卖食品安全,实施阳光食堂工程建设,投资10万元在全区9所中小学校全覆盖建设“阳光食堂”,惠及学生6400余名,推进“明厨亮灶”工程,引导规范达标餐饮服务单位26家,全力守护百姓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
  坚守民生保障底线

  重点实施社会救助

  为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关爱和温暖,平房区坚决兜住困难群众生活底线,开展“阳光救助行动”,为1241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659.88万元,为低收入困难家庭、特困人员发放补贴46万元;实施大病医疗救助、临时救助841人次,发放救助金155.63万元;为2364人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补贴246.64万元,切实提高社会弱势群体、特殊人群的生活水平。加快构建社会养老发展新格局,投入150万元,引入2家社会资本运营养老服务机构,在3个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驿站、2个社区建设老年人照护中心,全区养老床位突破210张,发放养老机构财政补贴33.36万元,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居。完善康复托养体系建设,投入35万元,建成二级康复服务站、三级社区康复托养助残服务站,引进民营机构,成立社区助残服务联盟,为224名残疾人签约“家庭医生”,为112名残疾人建立康复档案,提供服务3650人次;投入24.75万元,为421名成年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,助残环境不断优化。